当前位置:

湖南日报:崛起青山绿水间的脱贫大产业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刘凡 2019-12-02 17:07:43
时刻新闻
—分享—

?11?.JPG

崛起青山绿水间的脱贫大产业——武冈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二

张建平曾炜刘建波李焱稠

“卤味”,一直是武冈城一个标签,也是刺激人们味蕾的“武冈味道”。在武冈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上,这个吃出来的产业“蛋糕”不仅让“武冈味道”发扬光大,还让武冈跻身“2016-2017年度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市、区)”之列。

如今,食品加工产业已形成“食品加工+种养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5万余人在“家门口”走上岗位。

从嘴边零食到“拳头”大产业

在很多老一辈人记忆里,卤菜,作为一种休闲食品和嘴边零食,登不了大雅之堂;最多是路边摊担,忙碌人家买点回去作为一种主食的补充品。

随着人们消费习惯与方式的变化与多元化,这种嘴边零食的休闲食品不仅为消费者所青睐,更是登堂入室,成为招待贵宾的特色佳肴。

思路决定出路。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武冈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经济现象。2007年,武冈坚持以超常规思路谋划、扶植、发展美食产业,每年安排18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发展,专门成立特色产业开发办公室,挖掘整理武冈美食文化,大力发展卤菜和铜鹅等特色产业。随后,武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卤菜之都”,“武冈卤菜”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武冈卤豆腐、卤铜鹅、葛根等七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武冈卤菜、武冈铜鹅分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武冈获评全国豆制品50强县市、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武冈铜鹅的驰名商标也正在国家有关部门审核之中,将为武冈食品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品牌活力。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武冈卤菜正华丽转身,大步走向全国。

近年来,武冈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咨询、专题培训、赠送资料等科技下乡方式,助力卤菜、铜鹅养殖、青钱柳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陈氏福元卤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技、工、贸为一体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企业。近年来,公司快速发展,卤豆制品生产能力由最初年产1000多吨发展到现在年产过万吨规模。2017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公司销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

目前,以福元卤菜为龙头的武冈卤菜产业总产值由2007年5000万元攀升到2018年38.8亿元,规模豆腐加工作坊、卤豆腐作坊达190多家,卤菜产品畅销全国。

以卤菜产业为主力军的武冈食品产业实现了从作坊式生产向规模企业生产的蜕变,目前正在向产业联盟迈进。武冈现拥有60余家卤菜、铜鹅企业,其中4家为年产值过亿元和8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省、邵阳市龙头企业。全市大豆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湖南区域的1/3。2017年,全市卤菜总产值32.6亿元,出笼武冈铜鹅120万羽,年产铜鹅肉2350吨。

“+扶贫”走出一条“造血”之路

“通过人社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我现在已是厂里的熟练技术工了,不但每个月可以挣到3000多元,而且还能利用每月假期回家照顾家人,帮助妻子打理自家的农田,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司马冲镇正冲村贫困户伍顺球一边打包卤菜一边跟我们讲述自身的变化。

在武冈,卤菜、铜鹅不单单是舌尖上的美食,还是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法宝。借助卤菜名片,食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豆、铜鹅、肉牛、辣椒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从2007年起财政每年拨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铜鹅保种、养殖发展和产品开发,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组建了资水鹅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为农户无偿提供鹅苗和技术服务,并优先按合同价格回收,切实解决武冈铜鹅养殖中存在的资金筹集难、技术咨询难、产品销售难问题,有效促进武冈铜鹅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2017年,武冈已发展年出笼500羽以上铜鹅场50余家、年出笼500羽以上鸡鸭场280余家、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281家,年存栏100头以上肉牛场149家、年存栏300只以上山羊场280家,全市畜牧业总产值30.6亿元,同比增长23.51%。此外,食品加工产业为贫困地区农产品插上翅膀,带动种植大户18户及215户群众从事大豆、辣椒等农作物规模种植,带动养殖大户347户及639户群众从事铜鹅、生猪等规模养殖。加上食品加工、销售、物流产业链用工,仅食品加工产业就吸纳本地群众就业近4万人。

目前,武冈食品加工产业正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地方特色产品为品牌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加快扶贫项目建设、推进产业扶贫、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大大激活了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食品加工产业走出了一条融合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就业扶贫的脱贫致富新路子,形成了“+扶贫”的食品产业扶贫新模式。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刘凡

阅读下一篇

返回武冈市站首页